當今時代,隨著社會快速變遷,兩性觀念日趨開放,家庭結構日益多元化,核心家庭雖然仍是家庭組織型態的主要模式,但除了雙親家庭外,還出現多樣的家庭型態組成,如單親家庭、新移民、新移民單親家庭、隔代教養、繼親家庭等,而未預期懷孕的比例也逐年增加。
善牧高雄中心長期以來幫助這些弱勢的家庭,服務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服務對象因為交通不便、經濟弱勢、親職功能不彰等因素,使得孩童在成長階段無法得到適當的照顧與陪伴,這些弱勢家庭的孩子有的是缺乏學習刺激,有的是患有亞斯伯格症、過動症,有的則是被迫成為小大人,照顧生病的父親,甚至有些是新移民的單親家庭,家長及孩子在寫字與閱讀上都有困難,更也不知道該如何教導孩子在學校的課業。
然而,孩子的教育刻不容緩,我們願意到家裡陪伴他們一起成長。
天主教善牧基金會高雄中心自民國92年成立高雄外展服務中心,服務弱勢家庭以來,除了提供單親課業輔導服務,逐漸地,接觸愈來愈多需要協助的家庭。剛開始從協助兒童學校適應、行為教導到協助家長、整個家庭連結社會資源,在服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許多服務對象因工作繁忙、交通不便、經濟弱勢、親職功能不彰,導致孩童在成長階段無法得到適當照顧和陪伴,連帶影響孩童學業成就和人格發展,因而發展出能藉由主動到案家中提供服務的到宅服務。
接受到宅服務的孩子除有家庭經濟弱勢且交通不便的困境之外,每個孩子的需求與狀況都很不一樣,有的孩子因缺乏學習刺激造成學習低落,有的則是患有亞斯伯格症、過動症等情形,家長也不知道該如何教養,而也有孩子剛從母國返回台灣就學,連中文都還不會說,單親的外籍媽媽也不知道該如何教導。這些個別的需求,實在無法透過集體的課輔活動達到實際的效果。因此,善牧高雄中心到宅服務計劃,由「到宅服務人員」針對家庭個別需求,提供密集式的到宅輔導。
除了個別的學習活動規劃之外,更重要的是同時將家長一同拉入陪伴服務,透過一起的陪伴與學習,真正達到一起陪伴孩童成長的合作功能;另外,也透過示範與指導,讓家長一起學習與成長,讓家庭成員學習正向的知識及技能,提昇家庭功能。
根據俄國心理學家Vygotsky的鷹架理論(Scaffolding)指出,如果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,因為特殊的原因導致學習的停滯,如果能夠透過旁人給予適當的協助與支持,能使孩子在互動中獲得更好的心智發展,就像蓋房子時鷹架的作用一樣。換言之,最初兒童需要在成人或同儕的支持下學習。但是,當兒童的能力漸漸增加之後,社會支持就逐漸減少,而將學習的責任漸漸轉移到兒童自己身上,如同房子蓋好後,就可以把鷹架逐漸移開。
小豪由媽媽獨自撫養他,才六歲的他被診斷出來患有亞斯伯格症,然而媽媽平時為了家計長時間在外工作,面對孩子的教養不知道該如何是好,於是向善牧求救。
剛開始見到小豪時,他不太願意親近老師,對於學習也不感興趣,只要坐到椅子上,不到五分鐘就要跑去別的地方玩,只要聽到要寫字,就表現出抗拒的樣子,連基本的握筆對來他說也很困難,有時候碰到他想要的東西,他就會一直重覆地說,直到他人答應為止,固執的現象相當地嚴重。
為了讓小豪打開心房,我們透過玩五子棋、摺紙、賽車等小遊戲來跟他交朋友,漸漸地,小豪才開始信任老師,願意開打他的心房。越認識小豪,我們越發現他對於喜愛的樂高遊戲能夠展現高度的專注力,因此,我們透過現樂高遊戲的方式來增強小豪的學習注意力,原本坐不到五分鐘就想跑掉的他,現在學習時間可以持續四十至五十分鐘,小豪的改變,讓媽媽也感到很驚訝。
在陪伴小豪的成長過程,讓我們看到不止是孩子自己本身的成長,媽媽在參與的過程中,也看到孩子是有成長與進步的機會,給予她自己很大的正向力,親子關係也更加好了。
小玲的媽媽離婚後將小玲送到越南由外祖母照顧,長期在越南生活的她,去年剛由媽媽接回來台灣一同生活,然而小玲已經是上國小五年級的年紀,卻一句中文也不會說,不僅沒辦法跟同學互動,學習上也有很大的困難,學校只好先安排小玲到一年級上課。
小玲在台灣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,越南籍的媽媽雖然會說中文,但寫字與閱讀上仍有困難,也不知道該如何教導孩子在學校的課業。為了幫助小玲早日適應台灣的生活,我們找到會越語的志工協助,透過雙語密集教學的方式,希望讓小玲早日學會中文,趕上學校的進度。
雖然小玲現在的中文還不是很好,但學校已經決定幫她轉回到五年級的班級,讓她能與同年紀的孩子一起互動,我們仍會繼續陪伴她,直到她可以有自信地在台灣生活。
與此專案相關之問題,請至「活動問答」提問,由發起者正式回覆並保留於本平台內。